2024年3月27日下午,由长宁区教育学院主办,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承办的“高中英语新课标新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系列课堂教学实践(八)在市三女中AI高品质课堂分析实验室顺利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我区高中英语教研员、后备创新团队和卓越教师培育工作室领衔人张珏恩老师、区卓越教师培育工作室学员、区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导师、建青实验学校金文磊和滕芳梅老师、全区高一和高二年级英语教师。我校老校长特级教师何亚男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活动由张珏恩老师主持,共分为五个环节:课堂教学展示、执教者说课、项目导师点睛、教研员点拨、专家点评。
活动伊始,两位来自市三女中外语组的青年教师张驭麟老师和华磊老师,就“双新”背景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张驭麟老师呈现的是上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Viewing: Reindeer girls,视频呈现了挪威北部一个萨米人家庭饲养驯鹿,跟随驯鹿迁徙的一年游牧生活。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跟随两个十几岁的女孩Elle和Inga的同龄人视角,了解这些女孩和她们的驯鹿在这个荒凉而美丽的世界上的相互依赖的生活。
教学过程中,张驭麟老师充分利用多模态教学技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设计,例如节选播放、倍速播放、多次回放、画面投屏等方式,引导学生预测、记录、复述视频内容要点。同时,学生基于对视频基本信息的梳理归纳,从而分析讨论游牧文化给该民族带来的挑战与回报,促进学生对于游牧文化的思考,对少数民族坚守传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互融互促的可能性的反思和观点的表达。
华磊老师呈现的是上教版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Viewing-Top Spin,该视频以采访录像的形式讲述三位美国青少年在乒乓球领域追逐梦想,付出各方面的努力与牺牲,在家庭的支持下,做出不同的选择,各自获得成就的故事。
在深度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视频中正面和侧面描绘三位运动员为了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并且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共鸣,思考在追求成功道路上对于不同抉择的权衡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对中美乒乓球文化进行初步的对比,感悟环境对于人的塑造作用。最后,学生通过结合所学,借助思维导图,有理有据、结构清晰地分析并描述了自己在市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获得的成就与成长。
张驭麟老师和华磊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承担了各自相关的长宁区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研究课题的推进任务。作为由金文磊老师领衔的长宁区“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高中英语视听说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组成员,张驭麟老师聚焦核心素养,研究如何在视听说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华磊老师则作为由滕芳梅老师领衔的“双新背景下高中英语视听说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项目组成员,通过对视听说材料的深入分析,结合视听说的补充资源,优化视听说课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后,两位执教老师就教学设计的思路、理念、亮点和反思进行了说课。两位项目负责制导师金文磊老师和滕芳梅老师分别开展了画龙点睛式的同伴互助,真实回顾了整个备课、磨课和创新思考的过程。金文磊老师从多个方面肯定了张老师在课程中对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聚焦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培育。滕芳梅老师则结合具体例子,指出华老师对视听说资源的利用起到了契合单元主题,匹配学生学情,营造主题氛围,优化教学设计的作用。
在教研员点拨环节,张珏恩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两节视听说课,她赞扬两位执教者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践行了“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落实了“以看促思”的教学策略。她认为,两节课的成功之处都在于教师是在深度分析视频语篇与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目标,并在以看到、看懂、看清为目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识别、解析、评价并最终创新视频语篇,使输入、内化、输出形成闭环,落实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她指出,基于单元主题对视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是通过多模态语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专家点评环节,何亚男老师回顾了市三女中针对视听说教学探索的一系列尝试,充分肯定了两节课中学生、执教青年教师和相关课题团队的出色表现,指出虽同为视听说课题研究,但鉴于研究方向不同,课堂设计各有特色。她认为两节课有一些共同的闪光点,如课堂设计都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学生在课堂中践行有意义的活动,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这都得益于与学生生活和单元主题密切关联的情境创设以及在课堂各个环节实施的过程性评价,从而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此后,何老师也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如加强单元主题意识,聚焦文本语言等,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参考。
最后,张珏恩老师感谢了由丁燕婷老师带领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英语组的热情承办和两个区学科带头人项目的通力合作,表示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将继续整合我区各种优质教研资源,聚焦“双新”背景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我区中青年英语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