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女中是一所有着深厚“姐妹情谊”的学校,学妹对学姐信赖与仰慕,学姐对学妹引领与提携。学校团委学生会推出“她说——校友采访札记”板块。将在未来一年陆续推送在校学妹对毕业学姐的采访纪实,陆续记叙毕业30年,50年来学姐的成长故事,也诉说市三精神的代代传承。
盛瑾瑜
市三女中2004届毕业生,后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为中央广播电视台驻上海站记者。
2021年10月5日,这天的日光照射得强烈,阳光的炙热契合着满怀期待的步伐,在一家西餐厅。伴随轻快惬意的音乐,手边是清新可口的果饮,和盛瑾瑜学姐的采访正式拉开了帷幕。瑾瑜学姐一身休闲装束打开餐厅的大门,我坐在门口的安静角落兴奋地叫住了她,她面露笑颜,清晰而干练的表达,与我恰恰而谈......
瑾瑜学姐是04届的毕业生,其实如今离她的高中时代已有些距离,但回忆起曾经在市三度过的7年时光,仍然眼泛星光。在她的记忆里,市三的氛围一直比较宽松,能给同学非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当我询问她高中时期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学姐谈到自己的大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因为那时属于热门学科,又对影像语言的表达比较喜欢,因此对身边的同学来说,自己属于确定方向比较早的人。她还谦虚说,对于这个规划的方向谈不上努力,就是“你感兴趣,然后你就一直在做”而已。
“上海当然有非常好又熟悉的环境。但是去另外一个城市,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IACE首先就是独立的,对吧?”
当我询问独自去北京求学的感受如何,瑾瑜学姐觉得18岁之前偏居一隅的感受比较强烈。我们的国家发展均衡,但各个地方也有差异,所以出去看看,能够打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提高宽容度。
意义非凡的工作
作为中央电视台驻上海记者站的记者,瑾瑜学姐负责的是电视新闻,主要在新闻频道和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节目中播出,报道上海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比如自贸区,临港芯片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蔬菜区等上海的大型改革政策,也包含接地气的"15分钟生活圈"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内容。
记者的日常工作实际有很多条开展的线路,需要灵活的掌握,而且根据后期推进去完成。与文字记者不一样,瑾瑜学姐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报道,往往需要与摄像一起外出拍摄,所以要求做好画面,声音和叙述的配合,呈现于我们眼前一条条高效详实的报道,背后却其实隐埋着无数媒体人的艰辛与汗水。媒体工作中虽饱含挑战,瑾瑜学姐却于此追寻着热爱。
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瑾瑜学姐也始终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而这对学姐的记者身份尤为重要。
事实上,瑾瑜学姐的脚步不止停留在上海。她记得,自己出差去第三级科考,和科学家一起爬冰川,去往西藏等的艰苦地区给予支持,见证建设在高原之上的拉日铁路、拉灵铁路迎难而生。这些别人难以体验的经历带给了她一次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也正因为充满好奇心,瑾瑜学姐对于大千世界的智慧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在此过程中开拓人生宽度,每番都有所收获。市三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塑造了勇于探索的她,也使她在毕业许多年后,对工作和生活总是保持着一颗炽热的好奇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当瑾瑜学姐回顾高中生活对如今的影响,她最为感慨那时曾任教语文的李老师鼓励大家写周记并给予反馈,文章可以评论时事或写观察,不论文体题材。当时的她写了很多至今看起来仍觉不错的文章,使她有所空间将想法表达、吸收和输出,因此对如今职业选择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可能就在那时所埋下的。“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觉得也是特别幸运,能够遇到这批很好的老师”,她说。还有晨跑和歌剧欣赏的影子,也让瑾瑜学姐至今保持跑步健身的习惯和universal的审美观。
“女校环境与混校不同,社会结构或许造成了男生愿意去展现力量而女生则更愿示弱;但在市三,没有这样的逻辑。对于读了7年的我来说会程度更深。”这是瑾瑜学姐对于女校生活的解读。
市三的成长环境教会了她成为一个独立的女孩。即使步入社会后,面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瑾瑜学姐告诉我:"你也只需知道‘原来他们是这样的’就好。”瑾瑜学姐坚守着市三女孩们特有的独立个性,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同样坚守着自我。
我想,也正因为这份市三坚守百年而从未动摇的理念,才造就了今日独树一帜的女校环境吧。
至此,瑾瑜学姐对市三130周年表达了真挚的心声。她感叹:“130周年,基本跨越了三个世纪,真的是一段长河。我在市三不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实更多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奋斗,怎么去做符合时代的选择,让你可以真正探索你的内心、你的追求,你的向往是什么?我觉得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女性人才,发挥成效作用应该也是市三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