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后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新冠病毒给人体带来的影响始料未及,学生“阳”前“阳”后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健康状况有了明显差异。在这个过渡时期,体育锻炼尤为重要,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活动应该如何具体开展?老师们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健康恢复和体能锻炼中获得平衡、如何把握运动量与强度呢?这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分享一下我们的做法。
分阶段开展体育课
我校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学校本着学生“健康第一”思想出发,减少剧烈运动。本学期我校体育课分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低强度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拉伸及慢走等帮学生调整身体状态;第二阶段开展中等强度运动,例如进行广播体操、小频率慢跑等,逐步恢复学生体能,老师也会根据学生运动量监测学生的脉搏心率及呼吸状态;待学生身体机能回归正常状态再进入第三阶段,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及课间和课后体育锻炼活动。
改变课间操活动
开学初,我们首先在课间操上进行改变,安排了适合我校女生特点的健身健美操及拉伸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伸展筋骨,舒缓紧张情绪,既达到锻炼效果又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开展针对性教学研讨活动
在体育教学课教学内容上学校在学生开学报到前,就组织召开教研活动,针对开学后学生的体能恢复上重点提出了要求,并达成共识。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动中教师的“望闻问切”。对于“阳康”后的学生,体育老师要全程关注,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眼神、表情判断学生的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听闻学生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比对心肺功能;通过询问学生的身体感觉、最近的饮食情况、睡眠状态、运动后的反应等了解体能情况;通过常用的“心率”测试了解运动强度的大小等。而所有这些,唯有走出家门、走出教室,在操场上,在运动实境中才能“切准脉象”,厘清实况。二是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作为体育老师,通过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大课间的安排为学生们进行体能的恢复。除了“望闻问切”外,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也是很好的办法。为此,在刚开学时的体能恢复阶段,进行“两小一短一长”教学理念。“两小”即“运动量小”“强度小”,“一短”即持续运动时间短,“一长”即休息时间略长些,这样确保了学生在开学后能够逐步适应教学。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首先进行速度较慢的慢走、拉伸练习等;也可以“拾起”体育游戏,营造运动氛围;逐步过渡到低强度运动的慢走、走跑交替等;再进行中等轻度运动的快走、慢跑,增加适当力量练习等;递增到中等强度运动进行普通配速的跑步、舞蹈、健身操、力量练习等;最后回归到正常锻炼的运动量。
事实证明,两周下来,学生的速度、耐力等虽不能恢复到“阳康”前,但教师也能够胸有定见,对每位学生是否能进行正常运动一清二楚。学校始终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运动,学生体能的恢复,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仅仅靠课堂还不够,所以,鼓励学生在课间、课后加强自主运动,关注自身状态,及时调整自身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维护最佳的身心健康。疫情,让我们改变了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还在操场上,在阳光下,让“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我们一起守护学生的健康、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