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女中是一所有着深厚“姐妹情谊”的学校,学妹对学姐信赖与仰慕。学姐对学妹引领与提携。学校团委学生会推出“她说——校友采访札记”板块。将在未来一年陆续推送在校学妹对毕业学姐的采访纪实,陆续记叙毕业30年,50年来学姐的成长故事,也诉说市三精神的代代传承。
从Live Love Grow到IACE
采访人 / 高二5班 阮珺婷
【学姐介绍】
卜翌
我的采访对象是卜翌学姐。
学姐在14岁时,在校初中二年级始,在各报刊发表文字,并任市中学生记者团副团长。28岁在台湾出版第一本书《上海辰光》,次年更名《上海面孔》在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而后陆续以工作室或个人名义出版二十余本关于文化、旅行、世界观主题的书。同时期,在各大名刊以及海内外时尚杂志开设专栏。2008年出版畅销小说《白骨精列传》。此后,兴趣重点转移至平面设计与摄影,除了商业合作,并应邀担任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评委。此外,中学毕业后即成为历年最年轻的校友理事,直至成为市三校友理事会副会长,是亲见过薛正校长的最后一届校友。自百年校庆以来,多次主导学校纪念品的设计,包括围巾、布袋子以及立体卡,以及赴海外参加中西与市三校友聚会。
学姐自我总结是,因在校期间所得,终生并不以名利为追求,而始终更看重理想和价值,展望未来,还有无穷的学习空间,并深受师友感召。也不以任何成绩自居,但以一个葆初心永热爱的市三人自豪。
【初见】
初见卜翌学姐,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厅。站在店门口给先到的学姐发了消息,步入店内,看到的是站立着、四处环视、寻找着我身影的学姐。一件宽松而颜色鲜明的衣服、蓬松却不显杂乱的头发,构成了我对学姐的第一印象——“是个充满艺术气息又干练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学姐选的采访地点是走神——一家网红餐厅,而这家餐厅的老板,同样也是市三毕业的一位学姐!!
【在采访开始之前】
待一切都安顿下来,学姐却没有急着开始采访,她拿起身边的一个袋子,里面装着的是之前和我线上聊天时提到过的,她亲自设计的,充满市三文化的布袋袋以及«那些爱和成长的时光»一书,还有学姐团队设计的五四楼立体卡。受到了这些意外的礼物,心里是喜出望外:一是这些均为历年来校庆的礼品,补足了我初为市三人对过去的好奇心;二是不由得感慨学姐的心细与对我的关爱。只是在线上交流时表达了自己错过它们的遗憾,繁忙的学姐竟特意找来了这些送给我。
在书的背后有一段卜学姐给我们市三人的寄语。以其中“人生岂能长少年,惟愿长有少年心。待我们离开学校愈远愈久,更似从未离开过”一句,引出了采访的首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怀着感激的心理,我开始了采访。在给学姐看了很多校园近照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卜学姐,您从市三毕业了之后,校园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些最近拍摄的照片,学姐有什么感触想说说的吗?对比您读书的时光,现在的校园又有什么不同?”
没想到,这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把我打个措手不及。学姐淡定的说:“没什么变化啊。”起初还有点错愕,但等到听完学姐的阐述,我才第一次直观了解了学姐心中对市三的热爱之深。
“对于我们来说,五四楼、五一楼以及大草坪是最经典的东西,只要它们没变,市三对我们来说就是熟悉的。要说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五一楼前面的篮球场变成了草坪,还有荷花池换了位置,变了规模。”听学姐细细道来印象中的市三,一句“我们每个人回学校还是会有那种抑制不住的亲切感”结束了这第一个问题。
【一些成就与思考】
在问到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时,学姐告诉我她其实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当时我们高考的压力更大,但是在初中和高中的六年中,我没有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学校非常鼓励我们的个性发展”。
当提及从14岁开始就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文字的经历时,学姐告诉我这和学校的支持分不开“那时候有个上海市中学生记者团,我是当时经过海选后1000个人中选六位团长之一。我觉得比较幸运的是,我的老师给了我比较开明的环境,鼓励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做专;学校给我创造了机会。
再加上我在这一领域的认知和取舍,才能从当时走到现在,获得如今的成就。”由于我也是文科较好的学生,所以特意请教了学姐关于作文的写作方法。学姐告诉我,其实写文章的attitude、opinion、style是最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或许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帮助——才能在写作上有自己的风格,同时也决定了写作的走向。
听了这话,我不由得在自身上找起了茬:平日里是不是完全有明确目的的在做事,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已经被固有认知束缚,失去了敢于创新的能力?
【学姐就学期间的两则小故事】
在采访的过程中,学姐说起了几段曾经的经历:17岁暑假,学姐“一拍脑袋”想做社会调查。自己设计问卷,自己统计数据总结论据,并获得了副校长的指导和学校的支持,后来,这篇一拍脑袋写出来的论文获得了全国征文大赛大奖,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在高二假期,也是“一拍脑袋”,在没有任何介绍信联系人的情形下直接跑去宝钢,向负责人提出参观申请。之后全班放假一天如约前往,打破了宝钢不允许中学生参观的惯例。
这些都是寻常人很难想到的事情,但又都是身边人“一拍脑袋”想到的主意。这都取决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个性,学校永远是每个学生背后的支柱。生活在市三的校园里,机会需要自己争取,鼓励一定无处不在。
【关于校友间的联谊】
Part 1:学姐自己组织的学校联谊
前不久学姐发了一条朋友圈,其中有一句话是:“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本职工作在校友会,兼职工作在退管会”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来学姐和老师同学们碰头有多频繁!记得在采访中学姐说过:“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见见他们”
以下引用学姐的话:一时兴起又组织了一场师生会,先生们许久不见都怪彼此想念的……今朝初高中两位班主任都到了,喵呜先生已然88高龄,校长大人执意买来栗子蛋糕……在先生们眼里,学生们分明都还是鲜艳欲滴的花朵儿……因学校牵绊一生的情深深,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时而需的疗愈,那些爱和成长的时光未逝,依旧在……
Part 2:多次参加美国校友联谊
以下引用了学姐的话:“有幸赶上美西同学会的年度聚会,绝大多数还是中西女中的毕业生,八九十岁年纪却依旧风姿绰约,其中特别见到了传说中的陈晋明大姐……她们都是历经了大时代大事件的人,而今说着英语和老派地道的沪语,让人想起李安或是王颖电影里的人物……一直说特别inspired by中西的校训:live/love/grow,心向往之前辈校友之从容优雅,伊拉兴致高起来还用上海话唱起中西的校歌:“扬子江滨兮歇浦旁,有女校兮世界光。春风和蔼兮读书堂,教人处世立身方……”低音哼唱里就这样辗转浮沉了几代风华……”
还有在美国幸运碰到校友(还能了解校史)……
很运气的机会,在美沿途拜访了一位中西48届校友,年近九十的老一辈学姐,并无意间看到了她的姐姐(40届校友)当年的毕业照。那时,能在中西女中McTyeire School就读的女孩子多是出身名门之后,非富即贵,那年代,五四大楼叫做Richardson Hall,是为纪念第二任校长莲吉生。前去探望的这位48届学姐现在独自住在纽约上州的一个老年公寓里,最多的娱乐活动是相约邻居们打桥牌………穿一件大红衣服,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拎着小包,画了口红……讲一口上海话,去了友人介绍的上海馆子,吃了马兰头,连说几十年么切到了……执意付钱,另外给了百分之三十的小费……即使全程都被人搀扶着照顾着,依旧身板挺直气度雍容……
Part 3:一些在国内国外与老师校长的交流
【对市三的一些期望】
最后,我向学姐提问了关对未来市三育人的期望。学姐说:“我还是期望学校能多培养出像我这样的学生。不要过度去追求文理兼优,而是让学生认清自己擅长的方面,做每一件事都全力以赴。对于学校以及老师,希望还是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每位学生对校园以及班级、同学的热爱。其实,也是上了年纪愈发能体会到学校曾给予的力量,总是如丹田底气,并未因韶华流逝而消散,反而更积聚起暖意……在这个当下,即使是被动地承载命运之变化,我们都依旧持有信念……此生孜孜以求学校教诲之智圆行方,远未功成,只望未来的日子里时时自励。”
【写在最后】
她最后说道:“学校教导给我们的从来都不只是学识,更是热爱——在日后行走天涯,无论遇到怎样的身心困境,都能向往丰富的心灵,记得纯良和理想,保有勇气和信念。我们在离开校园各奔东西后,在这些年一次次的久别重逢,而人生到了某个timing,总又在各奔东西……但总有共同的回忆牵绊着彼此……永远的校园和难忘的纯真,总让我们更保持着一些理想,归来是少年,再出发还能有一颗少年的心。”
“Live Love Grow”是中西女校的校训,也是卜学姐的座右铭。用这三个词概括我们的一生,用“Independent Ability Care Elegant”概括我们市三人的行为准则。将市三的印记,深深印入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