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学生会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团委学生会
逆境中的“积极心得”——积极心理学简介
发布时间:2022-04-18 09:29:41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964

目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身处其中,一定随之揪心。我们难以改变周遭大环境,但如何在情绪的起伏中自处,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保持定力,也许能从心理学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提到心理学,很多人或许第一反应是“治病”,确实心理学界自身一度将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直到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心理学也可以为了让人们更好更健康的发展而存在。他被看作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先驱,虽然这一名词是更早由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是的,就是创立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健康发展和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塞利格曼和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归纳了六类24项性格优势(character strength),他们认为人的积极变化主要是取决于内在改变,而不是外在环境的部分改善。个人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与生俱来的一系列优点,将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参与感与意义感。

对面临的问题进行积极解释

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不能为人增添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但是可以为人们发掘自身潜在能力和积极力量提供机会,从而对所发生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释和后续行动。

其实就是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把过去我们看作负面消极的一些事件和经历从积极乐观的角度重新去进行诠释。

乐观归因理论

“归因”的意思是个人如何解释一件事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我们可将这一解释分解为三个维度:稳定—不稳定、内部—外部、特定—普遍。

乐观主义者在遇到好事的时候,通常采用内部、稳定、普遍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往往作出的是外部、不稳定、特定的归因,保护了自己的自我评价。而悲观主义者却刚好相反。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想想如何进行乐观归因吗?

积极情绪的养成

过去的积极情绪来自“主观幸福感”,即决定人们是否感到幸福愉悦的关键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所发生的事情做何解读。

当下的积极情绪来自“心流”体验,即完全投入某项活动的“忘我”情绪体验。

未来的积极情绪取决于上述提及的“归因模式”。

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使我们学会从正面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以积极观念取代消极观念,注重积极体验,培养积极特质。

使我们关注自己的潜力,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化危机为契机,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生长点。

 

个人的气质个性有差异:“乐天派”很容易感到愉快,“悲观派”则正相反。积极心理学这一领域相对年轻,但很多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如何更积极地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比如: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全情投入喜欢做的事(前提是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在不得不做的事中寻找有兴趣、意义、价值的点

感恩你所有的,感恩你受到的帮助

 “予人玫瑰”:有时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开,从助人中获得满足与成就感

上世纪80年代,塞利格曼提出适应力的概念,即人在面临巨大逆境或危险关头也能保持积极的适应模式。积极心理学归根究底就是要提高个人的适应力——面对人生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关注正面因素,从问题中发现机遇,挖掘

自身潜能,学会乐观归因。

同学们,对于目前我们面临的疫情逆境,你觉得可以去尝试以上建议的哪几条呢?另外,你还有哪些自己感觉行之有效的“积极心得”,可以在班会课上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7150931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