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信息 >>校园快讯
【她生涯】择一事终一生——茅善玉院长讲述《敦煌女儿》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25 13:46:11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4

“她生涯”系列讲座是市三女中多年来探索女生教育规律、开展具有女校特色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企划。本期“她生涯”系列讲座,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沪剧名家茅善玉院长。潘敬芳校长代表学校隆重欢迎茅院长,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嘉宾。

作为沪剧和沪语的传承和传播者,茅善玉院长的讲座全程用上海话进行了分享。而在她地道的吴侬软语背后,讲述着的,竟是来自大漠敦煌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茅善玉院长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她深受触动,她决意将樊锦诗奉献一生坚守敦煌的故事,以及一代代的敦煌人所传承的莫高精神,以沪剧的形式搬上舞台。

面对茅善玉院长的提议,低调而谦逊的樊锦诗女士最初是拒绝的,但茅院长却不肯放弃。后来,同为政协委员的两人在两会会场相遇,她的一番话打动了樊锦诗女士,她说,她讲的虽只是敦煌女儿的故事,但背后所蕴藏的,是一代代驻守敦煌的中华文化守护神们的莫高精神。

茅院长说,当她第一次踏上敦煌的大地时,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是西北大漠所独有的一种魅力。樊锦诗老师带着她参观了敦煌,认真而细致地向她讲述莫高窟的故事。茅院长说,樊锦诗老师也是上海人,但是几十年的大漠生活,使她看上去已不像是一个江南女子,而是真正的敦煌女儿了。

但《敦煌女儿》这部剧后来的创作,并没有那么顺利。沪剧给人的印象一向是的,表现的也多是石库门家长里短的小情调。《敦煌女儿》在一开始遭到了许多非议,沪语怎么能唱这样的戏?怎么表现出辽阔无边的西北大漠的感觉?

茅善玉院长在此起彼伏的言论中,也彷徨过,可她同时又相信,这是一个值得被大家看到的好故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地方性语言不该成为理解传播它的阻碍。

而最终让她下定决心干到底的,是习总书记的一番话,在一次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和她握手,并向周围人推荐了沪剧这一抒写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种,还对她现在正在进行的敦煌女儿故事创作的工作表示了赞赏和支持。

这对她产生了莫大的鼓舞。她说,要把剧演好,我们要真正深入地了解敦煌,为此她和同事们多次去到敦煌,深入感受守护者'们的文化与情怀底蕴。同时,她不断地演,不断地改。最终,她成功地把敦煌故事用地方戏带出去,把沪语和莫高精神向全国发扬。在敦煌的汇报演出中,收到来自原型们的高度赞扬。

讲座的最后,茅善玉院长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回答了许多关于生活和艺术的问题,并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段《敦煌女儿》的选段,现场掌声雷动。

微信图片_20250116134531.jpg 

微信图片_20250116134522.jpg